二战结束时,德国明明还有七百万大军,可为何要选择投降?

2025-05-15 14:35:1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我先吹毛求疵一下,对这个题目提点儿意见。
首先,时间概念的先后顺序反了,柏林战役结束后,德国在1945年5月9日投降,而二战结束的时间一般按照日本投降的时间来计算为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其次,对于德国这七百万大军很多人可能觉得比较夸张
二战时期德国动员的兵力超过1700余万人。
闪击波兰德军出动了88万人,算上预备役,兵力超过160万人。
“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德军出动了大约500万人。
结合各个战线投入的兵力德军总数超过1000万应该是靠谱的。
二战后期,德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希特勒之所以坚持不投降,恐怕依仗的还是数百万德军有生力量。

既然有这么多军队,那么德军为什么要投降呢,主要有这几点原因。
一、这些所谓的700万军队恐怕只是纸面上的数据,能实际参加战斗的远达不到这个数字,而且精锐兵力在战斗中损失惨重,现存部队的战斗力是个大问题。
二、随着德军的节节败退,德军内部也出现了厌战情绪,将帅意见不统一,甚至有些部队秘密和盟军接触,军队中反对希特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队伍不好带啊。

三、柏林战役德军最后的精锐被苏军歼灭,首都被攻陷,元首自杀,德军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了理由。
四、大势已去,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的节节败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北非战场的溃败,德军的失败已经是注定的。

综合上述原因,当苏联攻陷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象征帝国大厦时,希特勒选择了自尽,而德国也只能选择投降。

回答2: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各国争锋相对,兵马相见,战争一触即发,在战役中德国肆意妄为,掠夺他国领土,各国民众民不聊生。战争爆发,各国将士奋勇抵抗,但德国并没有停止德国动用空军对英国进行轰炸,功战了法国在内的北欧和西欧许多国家。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次日,美,法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达最大规模。  以上便是二战的基本内容,经过六年的战争多少百姓无家可归,但六年我们也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或许现在有许多人会问德国明明准备充足,兵力强大为什么投降?其实原因很简单。  

在日本加入战争时,他们的势力是向着德国,但是当他们对东南亚发动进攻时,在亚洲,中国牵制住了大部分日本陆军,和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中国军人奋勇杀敌不惧生死,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  

其次在德国的施压,民族尊严遭到践踏下,英,法等国共同联手,在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折,2月,美,英,苏三国首领在雅尔塔召开了会议,会议被称为《雅尔塔会议》几国协调盟军行动对德国进行抵抗,各国联手共同抵抗,此次会议使得德国民众陷入惊恐之中,民心尽失,德国的军队也少了锐气,再次出兵战斗力远远不敌其他国家。  

战争的反转同时也让一直被欺压的几个国家的战士走了还手的机会越战越勇,最后德国因为各国施压,百姓惶恐不安军队军心涣散,经过决定商议,最后决定投降  虽然德国有百万大军,可是军心溃散,民心全无,在精神上就已经输了,就跑举兵反抗可能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最后选择了投降。 

 终于1945年7月在各国商议下决定后再波茨坦会面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最后德国在各国的亲眼鉴定下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六年艰苦奋战终于以德国无条件的方式结束投降,各国人民迎来了战争过后的喜悦,摆脱了战争的摧残,这也就是德国最后无条件投降的主要原因。

回答3:

大势已去了。尽管那时候德国尚有数量不少的军队,但质量已经没法与开战之初相比了。大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在苏联被歼灭,英美也成功的实现了诺曼底登陆。面对两面夹击,希特勒曾希望德国人民做到坚壁清野和全民皆兵,但遭到了部下的抵制。甚至希特勒本身也不相信能有多大作用。当时连十岁以上的儿童都上了战场。这样的大军纵有千万又有何用?为了保留德意志帝国战后的元气,继任元首邓尼茨元帅选择了向西方投降。这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回答4:

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主要是军心涣散,不得民心,四面楚歌,毫无胜算,不得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