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41度,东经122.50度)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千米,震中烈度为9度强。
这次地震震中区面积为760平方千米,区内房屋及各种建筑物大多数倾倒和破坏,铁路局部弯曲,桥梁破坏,地面出现裂缝、陷坑和喷砂冒水现象,烟囱几乎全部破坏。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很大,北到黑龙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苏省的宿迁,西达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镇和陕西省的西安市,东线越出国境至朝鲜,有感半径达1 000千米。
这次地震由于发生在人口密集和工业发达地区,因而对地面设施和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破坏,震害现象复杂且多种多样。据震后统计,地震造成城镇各种建筑物破坏,占原有总面积的12.8%。公共设施破坏更为严重。其中,破坏道路近3万米,给排水管路16万多米,供电线路100余万米,通讯线路45万多米,大小烟囱400多个。损失大量工业设备和生产物资;在农村造成民房破坏占原有面积27.1%;破坏公路38千米,桥梁2 000余座,水利设施700多个,堤坝800多千米;喷砂埋盖农田180多平方千米,使生产资料和设备也受到很大损失。
由于震前作出了中期预测和短临预报,以及广泛开展了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了应急防震的知识,有效减轻了伤亡和损失。如2月4日大连至北京的31次旅客快车,载满了1 000多名乘客奔驰在地震区的铁路上。19点36分,列车运行到极震区唐王山车站前,火车司机突然发现车头前方从地面至天空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这位司机懂得地震知识,马上意识到这是地光,判断地震即将到来,他沉着地缓慢减速,在减速过程中地震发生了。由于列车速度很低,未出现事故,最终安全地停了下来,保证了全体旅客的安全。
震前预报预防的成功,还带来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人员伤亡的减少,尤其是青壮年伤亡减少,有效地保证了灾区的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顺利进行,减轻了由国家大量派出救灾人员和因停产而引起的损失。地震前,灾区工农业日生产总值2 600万元,震后大部分在10天内恢复了生产,全区在2个月内就全部恢复了生产。如果没有预报和预防,按半年产的时间计算,将损失30亿~40亿元。另外,震前对一些要害部门进行了加固和处理,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次生灾害。如辽阳参窝水库,是全省大型水库之一。原无地震设防,工程质量也有一些问题,1975年1月进行了坝体加固。地震时,坝区山石滚落,坝体裂缝加大,冰面出现90米长裂缝,但是整个大坝却安然无恙。又如,庆明化工厂于1974年12月下旬对库存的4 950吨易爆产品采取了紧急调出措施,免除了可能因地震引起的爆炸。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动了世界。这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由被动到主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它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使人们看到了地震预报的前景是光明的。据估计,海城地震预报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仅就这一点来说,这次预报可以说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976年6月,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现场说:“中国在地震预报方面是第一流的。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知识点海城简介
海城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下游之左岸,辽东半岛之北端。北靠钢都鞍山和省会沈阳,南邻港口城市营口、大连,东接煤铁之城本溪及边境城市丹东,西与油田新城盘锦隔河相望。海城历史古老而久远。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前已有较大发展。自秦汉以来,先后于本境置辽隧、海城等16个州(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