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武术对(古代)军队有没有作用?
当然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弓术算不算武术?算的,那么如果你的军队中有一个百步穿杨的射手,可以直取对手主将,这个军事意义大不大?项羽派人射中刘邦,若非刘邦机智掩饰伤情,则军阵当即崩溃。
哪怕仅仅局限在近身格斗,请问,如果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支军队全部由武术家组成,而另一支军队全部由普通人组成,两支军队打起来,会是什么情况什么结果?
军队的强大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配合:组织,后勤,将领,阵型和兵器,等等等等。士兵的个人作战素质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面,而武术对于提高士兵的个人作战素质有着巨大的作用。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其他方面的提高同等重要,而且毫不冲突,是和谐的。
许多人认为“武术在(古代)战争中作用非常非常有限”。我就纳了闷了,大学军训的时候,你们的教官没有表演过军体拳吗?如果真的非常有限,那么为什么现在还要学呢?
这种观念的形成是有根基的,其根基是另一种更加错误的观念:武术和军事训练是两种体系的事情,武术给士兵带来的提高,不能反映到军事实践中。
武术本身就是来源于军事实践。请好好想想,中国历史上,以武术而闻名的人物,是不是都是军人?
关羽张飞,杨大眼,一条杆棒打下三十二军州的赵匡胤,能左右开弓的岳飞,是不是都是军人?岳飞还传下一套岳家拳,据说是形意拳的母拳。
武术家=军人,在古代就是这样的。与之相伴,古代的武术指的就是器械武术。讲真,你真的相信赤手空拳能敌得过拿枪拿剑?十八般武艺,指的是十八般兵器的武艺,可没有赤手空拳什么事。
情况的变化发生在元朝。蒙古人对汉族势力的压迫使得原来在军队的武术家被迫归隐民间,而蒙古人又禁止汉人持有兵器,甚至菜刀也不许。在这种情况下,武术家不得不适应社会现实,对自己的武术进行改造,于是化枪做拳,藏刀为掌,这才开发出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空手格斗术。
武术脱胎于军事训练,这个结论。证据太多,试举几例:
1、元朝之后的明清是我国武术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内家拳开始出现并兴盛的时期。内家拳和杂耍般的外家拳到底有多么不同,各位自己查一下。内家拳那种简洁、迅速和重视打击能力的打法,根本就是战场作风。
2、许多内家拳,练到最后都要学“抖大枪”,甚至可以说,练内家拳就是为了最后能抖好大枪。这大枪四米长,白蜡杆,请问抖它有什么用?我后来看书才明白,这就是骑兵用的马槊啊!
3、个人感觉,太极拳就是刀盾术变化过来的。一挤一靠,是盾的作用;一缠一拧,是刀的作用。四两拨千斤,是盾在卸力。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不一定对。
源出于军事,自然也能迅速地转化为军事作用。武术是古人苦心积虑,将军事训练隐藏起来的手段,三言两语就把武术的军事价值抹杀掉,实在不对。
比如说形意拳,那本来就是脱枪为拳的。形意拳和降龙十八掌一样,也就那么几招,来回练,练熟了就能打人,一辈子就精研这些招数。而且形意拳上手还很快,有“一年形意打死人”的说法。回想之前习练这种枪术的士兵,一定也是一生就练这一套简单的突刺枪术。
这种武术训练出来的士兵,组成了军阵,你跟我说对战场的帮助不大?空拳就能打死人啊!你说不大,我觉得你一定是在搞笑。
总之结论是,武术对(古代)军队的提升作用很大。
如果武术这么有价值,士兵有没有学呢?
当然学了。而且,在面对游牧民族的时候,武术还是我们所值得骄傲的长处。
以下是晁错的一段话.
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桡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对的,下马地斗,匈奴人打不过汉族士兵。
这是常态。
这是常态。
这是常态。
重要的话要说三遍。蛮族军队在正常战斗中打不过文明人的军队,这是常态。
你们只看到了蛮族军队的胜利,却看不到,他们年年都在骚扰边关,骚扰了几千年,才成功了那么几回。
文明社会的军事会比蛮族差?我们可能是吃不饱,他们是没得吃啊!没吃没喝,怎么打架?有吃有喝,为什么要侵略?他们唯一强大的,是马匹数量充足。
总之,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提高士兵的个人战斗力,而提高个人战斗力,武术(军事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将领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般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又怎么会放着这个东西不用呢?
郭靖有没有教士兵自己的武功?
小说没有提及,但是
武术家进入军队教学的事情屡见不鲜,效果一般还不错。
所以黄蓉那样花巧的功夫应该是没戏的。恰好郭靖的武学特点就是简洁有力,一往无前,还是很有改造潜力的。
但是指望能培养出一万两万个郭靖也是不可能的。
其实郭靖的资质已经不算低了。他不是笨,只是反应不太灵敏,心肠比较耿直,不会变通。但是超高的情商和意志力弥补了这一点不足。所以他最后能成为大侠。
至少他还识字,并且有幼功,从很小就开始习武。当时的大多数士兵,估计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清楚,还叫他们学九阴真经??他们能听懂吗?
最多也就是郭靖选取自己武功中简单易学的部分摘要出来,给士兵们提高用。郭靖自己亲自带的俩徒弟大武小武,也就那个水平,指望他能带出一万个小郭靖,我觉得题主是想多了。
这就是所谓转化效率的问题,或者叫执行力不够。许多事情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做起来不够好,就是因为转化率太低,也是因为执行的人没有能力把转化效率提升上去。
第四个问题,提高士兵的武功能改变战局吗?
局部能改善,全局不能扭转。
前面已经说过了,汉族士兵的个人战斗力一直都超过蛮族士兵的。武功也一直都是高于敌人。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前文晁错的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所以就是,追不上匈奴的马,躲不开匈奴的箭,没有匈奴命贱。
尽管交接的时候一直能取胜,但是胜利却无法转为为战果。蒙古人用放风筝的战术拖死了大部分的文明民族军队。宋朝军队也不例外。
只不过为了攻城,蒙古人必须要跟宋军肉搏,这个时候武功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必须要建造城墙和长城。
这估计也就是为什么金庸选择让郭靖去守襄阳。因为郭靖一身武艺,只有在守城这种必须短兵相接的时刻才能体现,真要到野地里,就没太大用处了。玩过《骑马与砍杀》的都懂。
但是后来,蒙古人造出了回回炮这种大杀器??
如果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守襄阳的郭靖,他一定有过传授武功给军队的尝试。但是效果一定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传授武功也不能全面扭转宋军由于战术不利在军事上的全面被动,无法改变结局。
骑兵才是封建时代的绝对主力啊!
所以,这真的是个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