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轻者若无其事,重者则觉得难受,似乎被石头压住胸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它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早症状之一。不同年龄的人胸闷,其病因不一样,治疗不一样,后果也不一样。
一、功能性胸闷(即无器质性病变的胸闷):在门窗密闭、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于气压偏低的气候中,往往会产生胸闷、疲劳的感觉。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像这一类的胸闷可以说是功能性的胸闷,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
二、病理性胸闷(即有器质性病变的胸闷):胸闷不仅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由于身体内某些器官发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理性的胸闷。如:
1.呼吸道受阻:气管支气管内长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受外压(甲状腺肿大、纵隔内长肿瘤);
2.肺部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肺不张、肺梗塞、气胸;
3.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脏肿瘤;
4.膈肌病变: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
5.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病理性胸闷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缓慢发生。突然发生的多数是由于急性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急性哮喘、急性气管内异物心脏病急性发作、急性肺梗塞等。缓慢性的胸闷则是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纵隔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等。
总之,对于胸闷必须引起重视,以免延误必要的治疗。你应该到医院去进行胸部透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等检查以及肺功能测定,以便临床医师进一步确诊。
,经常性胸闷,看你有没有相关的疾病,比如说胸口有没有受过伤,如果你的胸口没有受过伤,那么就是你吃的营养不够,通常你摄入的蛋白质不够,你的胸口就会闷,这么说吧,如果你锻炼的过量,但是营养跟不上你的胸口,就会很闷。还有一种就是你太胖了,平时完全不动,这样你的胸口也会很闷,这种就你就需要减肥了,减肥了就好了。
在心血管科门诊,因心脏问题就诊的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是“胸闷、心悸、气短”,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当然首先考虑各种心脏病。通过病史询问和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往往可以对病情做出大致的判断和评估。但常有一些患者,症状发作不典型,发作时心电图没有明显变化,而主观痛苦体验明显,遇上这样的患者,很多心内科医生虽也觉得症状不典型,但唯恐漏诊性质严重的“冠心病”,所以给患者开据各种检查来除外,甚至不惜做冠脉造影,即使在造影阴性的情况下,也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做的很负责,告诉患者不是“冠心病”,而对患者的各种症状却无能为力,其结果可想而知,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症状仍存在,仍继续到其他医院就诊,不仅症状不能消除,还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其实,这些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是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
众所周知,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是临床常见心理问题,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大部分焦虑抑郁障碍的患者因各种躯体不适就诊综合医院门诊。据报道,上海市90
年代综合医院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门诊10%-20%,住院病人20%-50%,其中心血管病40%-50%,主要是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我院“双心门诊”开展以来,焦虑和抑郁障碍的检出率分别约占20-30%和15-20%,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就诊主诉是“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年龄范围20岁~80岁,男性与女性无明显差别。这些患者心电图没有明显缺血改变或是有早搏,其心电图改变不能解释其临床症状;有些患者已接受了多种检查如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胸部平片或CT、胃镜甚至冠脉造影检查,结果都是阴性,其中一位患者曾在北京2家大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都是阴性;他们的胸闷胸痛往往与劳累关系不明显,持续时间长,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不明显,发作时的心电图也没有明显的缺血改变。
那么,焦虑抑郁障碍如何识别呢?其实很简单,对于抑郁障碍,首先要记住三条核心症状:即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伴或不伴食欲睡眠的改变,其他症状有无价值感、性欲减退甚至缺乏、自责、自罪、自杀等想法,可伴有各种躯体不适症状或疼痛等,症状持续2周以上即可诊断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的诊断主要有4方面:紧张焦虑心情(常过度地担心自己或家人的健康或安全问题);警觉性增高(容易受惊吓,对声、光过度敏感,常伴入睡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运动性不安(不能静呆、肌肉紧张性疼痛);自主神经症状(一阵阵出汗、脸潮红、头晕、心慌、胸闷、气短、血压忽高忽低,胃肠功能障碍如肠鸣、腹痛、腹泻、便秘等,尿频、性功能障碍等),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可以诊断。
在有了对焦虑抑郁障碍表现的知识后,如果在门诊再遇上“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的患者,症状发作不典型,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不明显,发作时心电图检查没有变化者,症状涉及多系统者,应考虑焦虑抑郁的可能,并可以用焦虑抑郁量表辅助诊断。对轻中度患者可予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治疗。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临床医生懂得些心理学知识,处理这样的患者并不困难,只要多花几分钟时间耐心倾听或仔细询问就可判断病情,避免让患者做很多不必要的检查。我们认为,如果能够用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焦虑或抑郁)解释患者的所有症状,没有必要为排除某种可能性不大的病去做各种特殊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