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神话
市值1200亿美元的Google公司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硅谷神话。造就这个神话的是“三驾马车”: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拉里·佩奇(LarryPage)以及董事长兼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没有创始人就没有Google的搜索技术与独特的创新精神,而没有埃里克·施密特,就没有Google今日令人咋舌的赚钱能力与重塑互联网格局的实力。
举足轻重的人
硅谷人对他的评价是:“施密特绝对是个举足轻重的人,其经历之丰富,堪称业界老狐狸。”经历了贝尔实验室以及施乐PARC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后,1983年,施密特迎来了他事业的新高峰,跳槽到SUN公司担任首席技术官和公司行政主管,负责开发SUN独立于平台的编程技术Java,将Java从公司的一个研发者的失意作品,变成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武器。1997年他加入Novell公司任董事长兼CEO,很快将Novell重新打造成一个赢利公司,给予Novell第二次生命。
施密特说他清晰地记得2001年第一次与Google两个创始人见面时的情景:“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看法,都与我不尽相同。让人搞不清他们的看法,究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远见,还是单纯天真。”当时Google是一家相当出色的搜索引擎技术公司,但除了出售技术,没有其他的盈利方式。而2001年正是“眼球经济”的衰退时期,施密特加入Google,他老道而颇具创新的头脑看到搜索与广告之间最和谐的联系,解决了Google在保持主页简明朴素的同时增加广告收入的难题,这就是Google目前最核心最成功的赚钱方式——AdWords文字广告,即在搜索结果右边附加相关广告。
挖掘潜能
施密特让Google从一个单纯的搜索引擎,转变为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搜索服务的供应商和互联网上最大的广告平台之一,挖掘出Google的巨大商业潜能。让Google有了400美元的天价股价、1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和越伸越远的业务触角,俨然已经开始威胁雅虎、微软、甚至eBay和一些电信运营商。尽管如此,施密特还是说,Google从其他同行身上吸取了两个教训:不要急于上市;集中精力于搜索业务。“Google所有的延伸业务开展都是以搜索为核心。”
Google的两个创始人在2001年拉施密特入伙时当然是看上了施密特的丰富经验与盈利能力,我们无从判断,他挑战微软的经验是否才是更深层的因素。不过,施密特加入Google后一直强调,“我们并没有和微软竞争。”被问及其他竞争对手时,也只表示“我只愿意谈Google”。
施密特很会把握自己的角色,绝不会出来抢两个创始人的风头。施密特说,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位首席运营官,因为两名创始人在决定公司战略和技术走向方面拥有否决权,而他的首要工作就是把Google和两位创始人最大程度地兑换成收入和利润。于是有人评论,业内大概只有施密特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学识和这样的经验,才能“镇住”这两个个性极强的技术天才。
Google中国
Google中国的启动仪式上,Google公司用自己的创意产品卫星地图搜寻到施密特的所在地,让笑容平和谦逊的他出场方式颇具看头。随后,Google又让完全不懂中文的施密特用中国的七巧板拼出“谷歌”二字。尽管有Google中国区两个负责人李开复与周韶宁在旁,埃里克表示不要任何帮助,坚持独立完成这个“高难度”的拼图游戏。
启动仪式后是少数媒体的采访时间。对话这样一位人物,每个记者都蓄谋已久,而施密特一直微笑着强调:“ladyfirst(女士优先)”。Google公司的员工告诉记者,这是他多年的习惯。在本报记者与施密特谈起Google以及搜索技术的未来时,他一脸招牌式的微笑,却说:“这我可不能告诉你。”几个细节让人看到这位神话人物的固执与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