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并没有其他含义。
陈寅恪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扩展资料
名字读音
按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陈寅恪“恪”应读作“克”(拼音:Kè)。
但有资料表明,由于陈寅恪是客家人,而“恪”在客家话中有“quó”的,因普通话(时称“国语”)中无此音,于是到中国北方后,便被当然地称为“yínquè”了。因袭相承,并成为习惯。所以,有学者认为,“陈寅恪”应读作ChénYínquè。
不过,在使用汉语的人中间,知道这一点的人显然为少数,包括陈寅恪本人也并不追究。因而,在使用普通话时,仍不妨将陈寅恪的“恪”读作“克”(Kè)。况且,陈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国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是“TschenYinKoh”。
意义,一者是约定俗成就OK了,二者,读音根据意思来定。大概在胡兰成的书里面见过“寅恪天地”之类
“恪”字来于“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凤飞占远耀,振彩复西江”的行辈派号。
“三恪封虞后”,是指周武王得天下后,封舜帝之后妫满于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建立陈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因此,“三恪封虞后”概括了陈姓受姓的尊荣和陈姓的史源,也蕴含着“恪”字的音、形、义。三恪即三客,即以客礼相待夏、商、周三代子孙之意。
“寅”字来于生在寅年寅时。故字寅恪。
寅恪本身并不构成词语。
陈寅恪的字,也只取“寅”字的恭敬之义,取字彦恭(未用)。没有含恪的成分。
陈寅恪的几个兄弟的取字也均如此,或方而又能通(方恪 字彦通),或登而能上(登恪 字彦上)。这也可为佐证。
胡兰成的书里怎么说,抱歉我不知道,或者是谈到陈寅恪时的称呼还是什么的?
至于恪字怎么谈,见仁见智吧。
我认为,寅恪本身并不构成词语。如果有典故,那么就是三恪封虞后中周武王封陈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