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对的观点来看,没有任何孤立于天然水循环的地下水,只是不同含水层水的运移速度各不相同。在地下水分布范围达数百甚至一千多公里的地方,水的运移速度仅为每年几毫米级,在地下循环需要数万年的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下水停止不动而非再生,只是再生速度非常缓慢(Margat 等,1985)。在开采条件下,可加速深层地下水资源再生速度,例如越流补给过程,约占补给量的80%以上。
从图3-8可见,自燕山、太行山山前至渤海湾,深层地下水14C年龄由新逐渐变老。山前平原地下水年龄一般为数千年,至中、东部平原区地下水年龄达到2万多年,在河北省雄县地区深层地下水年龄高达2.5~3万多年(张光辉等,2001)。在垂向上,地下水的14C年龄随着取样点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如图5-2所示(陈宗宇,2001)。
图5-2 华北平原地下水14C年龄(ka(B.P.))剖面
(据陈宗宇,2001)
张宗祜等(2000)研究表明,从山前至渤海深层地下水具有统一的水流系统(图5-3)和补给、径流与排泄区带特征。在天然条件下,深层地下水的补给区分布在山前倾斜平原,主要是通过出露区接受降水入渗和山区径流河道入渗补给,其次是来自山区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和山前隐伏岩溶水顶托补给(陈望和等,1999);中部平原上游是地下水的径流区,因其水头高于浅层地下水位而存在向上越流排泄;中部平原下游区及东部滨海平原是主要排泄区。
在太行山东麓涞水-顺平山前平原,第四系堆积物多为二元结构,即表层为亚砂土,其下是含砾砂或含卵石砂,它直接覆盖于碳酸盐岩地层之上,下伏岩溶水通过“岩溶天窗”补给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在滹沱河至太平河之间(获鹿-石家庄一带)的山前地带,奥陶系、寒武系及长城系高于庄组的灰岩、白云岩隐伏于第四系堆积物之下,北东向断裂密集,岩溶发育。自西南向东北,高于庄组岩溶地下水水位与第四系孔隙水逐渐过渡为一致,岩溶地下水补给第四系孔隙地下水。在燕山南麓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冲积扇发育地段,第四系砾石、卵石或含砾砂层直接与碳酸盐岩接触而形成具有水力联系的“天窗”,通过岩溶水“天窗”补给第四系深层地下水(陈望和等,1999)。
采用氯化物质量平衡方法(MCB)研究表明,地下水的补给速率与区域水文循环演化条件有关,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地下水补给速率是变化的。15000~9000a(B.P.)期间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速率为12.9mm/a,9000~7 000a(B.P.)期间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速率为36.5mm/a,7000~5000a(B.P.)期间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速率为44.1mm/a,5000~3000a(B.P.)期间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速率为28.5mm/a,3000a(B.P.)以来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速率为5.3mm/a(张光辉等,2000)。据张之淦(1987)对河北平原地下水年龄的研究,发现10000a(B.P.)以来的地下水入渗补给量,仅是20000~10000a(B.P.)期间多年平均地下水入渗补给量的几分之一,籍传茂等(1999)认为海平面下降加速了地下水循环过程。
图5-3 华北平原大规模开采前1959年深层地下水流场
(据陈望和等,1999)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致使许多地区深层地下水水头明显低于浅层地下水,使得越流补给成为深层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之一。例如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量已经从1980年的8.2 亿m3/a,增加到20 世纪90年代的12.1亿m3/a,比1980年增加了48.1%(陈望和等,1999)。由于天津—沧州—衡水一带形成了区域性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加大了自山前平原至中、东部平原深层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力坡度,由此加快了深层地下水侧向流动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