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是一项传播速度快、起病急的传染性疾病。该病的控制重点应当加强防治工作。由于很多养牛的人员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该病的发生率增加。所以, 加强其防控工作应当放在首要位置来抓, 采用科学的防治手段, 提高牛口蹄疫病的防治水平, 促进牛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
1 临床症状
该病根据临床症状即可作出判定。但必须对该病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知道其潜伏期, 有的可能潜伏3~4d, 有的潜伏7d以上, 有的则2d后即发病。感染该病后, 牛会出现发烧, 其他器官出现改变, 在牛蹄部、舌头上和唇部出现大量的水泡。倘若没有发现, 水泡会生长破裂, 出现红色斑点, 呈明显有溃烂特征。同时牛会出现一些全身症状不食草料, 没有精神, 不走动。病牛因年龄不同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 年龄越小病情越重, 死亡率越高。
2 传播方式
通常病牛和潜伏感染牛, 携带大量的病毒。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隔离, 和很多牛聚集在一起, 极易引起该病的迅速传播。这些牛排泄的粪便以及唾液等都存在大量的病毒, 对其它的牛群造成很大威胁。该病主要通过牛的消化道感染。相关研究发现, 该病的发生存在一些规律, 春季比较多见。另外, 风的作用以及鸟类的迁徙等对该病也有增加的趋势。
3 防治措施
3.1 将防疫工作认真落到实处
必须认真贯彻落实防疫制度, 加强防控, 尽最大努力控制牛口蹄疫的蔓延与传播。加强牛圈舍的卫生防疫, 全面进行清理, 并利用消毒措施对圈舍进行消毒, 清扫圈舍, 保持圈舍卫生, 对牛的粪便进行集中处理, 做好防疫工作。遏制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物理消毒与化学消毒同时进行, 做到全方位无死角, 确保防疫的效果与质量。
3.2 建立一套严密的牛口蹄疫防治制度
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对此项工作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给予足够的重视, 尽管该病到目前为止, 未发现人传染的情况, 但牛-牛传播却非常严重, 具有非常大的破坏性。对此, 有关责任负责人, 应当加强对该病重视力度, 实施严密的监控, 通过制度的完善和执行, 明确责任, 提升防治水平。
3.3 强化检疫措施, 重点加强引进和卖出环节检疫
依照相关制度规定, 将检疫工作认真落到实处, 强化引牛以及卖牛环节的检验, 加强检疫力度, 毫不松懈, 将此项工作观测到底。杜绝病牛的引入的同时, 也应当重点对卖牛环节进行检验, 避免病牛流入市场。
3.4 接种疫苗
定期对牛接种疫苗能够有效地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并做好饲养管理的各项工作, 确保牛的健康生长
3.5 加强疫情管控和上报制度
如果牛圈舍内出现口蹄疫现象, 不论是一头还是多头, 必须要与上级检疫部门取得联系, 对发生的情况进行汇报, 然后由本部门派出工作人员, 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将疫情控制好, 避免其扩散与蔓延。
3.6 防疫措施必须要得当
如果发现病牛, 应当加强隔离措施, 将病牛生活、活动的区域进行严格控制, 加强管理, 所有不相关的人员和牛群不得进入区内。而且, 要加强市场监管, 避免病牛流入市场。对病牛生活过的区域要严格进行消毒, 做到无缝隙全覆盖。将其脱落的毛发以及粪便等进行彻底清除。避免其中携带病菌。待到区内没有新的口蹄疫牛的出现, 以及所有病牛都得到很好的治愈后, 实践超过半个月, 方才可以视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7 加强对病牛的治理
口蹄疫历来是牛养殖户经济损失的主要病种之一, 多年来, 广大养殖户都在与其进行斗争。预防口蹄疫应做好如下工作: (1) 应当做好隔离工作, 将病牛与正常牛群进行有效隔离, 同时也应当注意环境变化对病牛产生的影响。 (2) 确保其圈舍的干净、光照条件充足, 温度适宜, 避免过多的干扰因素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努力使牛舍和以前平常时保持一致性, 并且为牛舍内增加一些秸秆进行铺垫, 使牛生活的更舒适。 (3) 加强饲料的补给, 增加一些富含维生素饲料。应当将饲料改为流食, 注重营养搭配, 合理的组织饲料结构, 确保食物的营养充分, 避免营养搭配不合理, 致使牛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出现。 (4) 牛口蹄疫的防治, 目前的血清可以对其进行很好的控制, 如果已经出现溃烂现象, 可以外用药物涂抹。可选用高锰酸钾, 针对患处, 2次/d, 一般15~20d可恢复。在治疗的同时, 不能让患处粘到水, 或受到污染, 免得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 影响该病的治愈。
该病目前仍是世界范围内危害严重的病种之一。虽然该病的防治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防疫仍不能放松。养牛户应当加强对牛的科学管理, 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首先要保持牛圈舍的清洁卫生, 降低病原菌的滋生机会。同时, 在发现有牛感染口蹄疫后, 必须及时隔离并向上级部门汇报, 与有关部门一起, 加强隔离, 采用科学的措施予以应对, 降低口蹄疫的发生率, 确保牛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