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其哲学思想概括: 存天理 去人欲。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即人性本似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
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他解释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由此推断,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常被私欲所侵蚀,故需去除人欲,恢复良知。
朱熹主张人性是本恶的,把善的归属放到了天道和伦理道德上,主张人不能随心所欲。
王守仁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心学。主张天道自在人心,恶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生。
所以我觉得:在人生修养上,朱熹注重:克欲顺天。
而王守仁注重:修心养性。
比较来说的话,小朱同学的理论更适合管制人民发展社会。而小王同学看的境界更高更透彻一些,但是不符合动荡中的政权建立威信。
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仁论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有了仁,就有了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也是天理的反应。
朱熹:
“理气论”,与二程相似。
“心性论”,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人们要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王守仁:
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创立“心学”
宣扬“宇宙变实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核心“致良知”的学说
这样可以么?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悖的,人必须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严格按照礼教规定行事,才能走上正道。
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他认为天道在人心,只有认真顺从人性中固有的善良和美好,才是顺应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