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中如懿的自杀赚爆了一波观众的眼泪,她为何要做出自杀的选择?

2025-05-17 06:01:0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如懿传》的结局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差不多,如懿断发,不废而废,冷宫自尽。按照《如懿传》的思路、拍摄方的原意和小说的目的来看,如懿选择自杀实则是这段帝后的婚姻围城走到了尽头。

如懿的角色设定是年少天真浪漫,身居后宫懂谋略也不失真情,难得的以追求夫妻平等信任与尊重为目标。这样的性格,与宝亲王不谋而合,与乾隆却矛盾重重,即使他始终有个名字叫弘历。

从整体上看,登上皇位的乾隆同大多数帝王一样,猜忌和防备在日常的小事中逐渐累增,这种封建大地主家的基本素质在如懿之于皇帝身上并没有过多存在。一个总在变,一个总期盼停下来不要变,精神上渐行渐远就成了无可避免的事,而这种最高层面的心灵契合却是二人最初携手相伴的动力。

其次,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如懿是宫墙深闱中的一朵奇葩,在三纲五常的熏陶下长出了一个“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奢望。在封建社会最大的地主家中,皇帝皇后自然是不愁吃喝,省下了柴米油盐的烦恼用来对付三宫六院。一边要小心谨慎,一边也要温婉大气,眼看着丈夫新欢旧爱,一个接一个。

关键是在礼教严苛的清代,男人尤其是皇帝做出这种行为完全合理甚至于成了心系孝道与国运的彰显。如懿从郎世宁处了解了西方世界的一夫一妻,无爱可自行离开的生活,着实向往;乾隆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夫为妻纲,恪守妇道简直天经地义。勿论二者观点的对错,只是其中对于感情和婚姻的偏差,早就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且不说历史的实情如何,至少在剧情发展的后期,乾隆对于如懿的种种行为已经够不上一个合格的丈夫甚至一个合格的男人。怀疑如懿和凌云彻有私情,就阉割了凌云彻又故意让他服侍如懿,以解猜忌;四处猎艳后,如懿说起向往民间寻常夫妻的生活,却遭掌掴,因为专横;甚至将皇后与奴才相提,以妓女和妻子并论。

毫无疑问,最早开始并渐渐崩塌的是心有灵犀,这是一切悲剧源泉;然而,将这种溃烂揭开,赋以行动,最恶劣的方式对待身边人却是压垮如懿的稻草。

常言总道,君王无心。帝后的婚姻围城远比常人困顿。从生在帝王家开始,弘历就没有自由,这种拘束在登上皇位之后达到了顶峰,他不仅是丈夫,父亲,也是天下至尊,这种无上的地位和无限的压抑合在一起,成就了乾隆“临水自照,只爱惜自己罢了。”

而如懿呢,你说她自由吗?也许自由过。但自娴妃这个名号起,再到继后,身份尊贵了,责任和压力也就大了。可这些压力的来源,绕过礼教的根本,从直接来看,将她拉近紫禁城的是弘历,将她推入万丈深渊的还是弘历,有爱惜也有执念,却左不过绕来绕去都是因为你。

后宫这围城,进来了便出不去,对如懿来说,死是唯一的解脱。

回答2:

一句话,哀莫大于心死。在《如懿传》前几集中如懿从洋大臣朗世宁那边知道西方国家一夫一妻的环境后,就对这种制度充满向往。她很开心的跟乾隆讨论这个问题,两个人不同的态度就已经预示了他们感情的走向。如懿向往夫妻同心的情感,而乾隆的身份让他注定要更关于利益。

剧中在海兰劝说如懿争权时,她多次跟海兰说,她注重的是情份。相比名份、地位、荣誉她更重视的是乾隆对她的爱,因为乾隆待她与众不同,她忍受了宫中许多残忍黑暗的事情。但是乾隆对她的这点情意却渐渐的变质了,乾隆开始变得纵欲无度,不听劝诫。更因为自已的多疑问认为如懿不忠,把凌云彻变成太监更让她觉得丈夫变得可怕起来。

这一系列的行为让如懿心灰意冷,后期孩子惨死加剧了这种冰冷,最终走向灭亡。其实如懿跟意欢是同一种人,只是在宫中长大的如懿看得更透一些。然而这种通秀,并不能支持她继续走下去。

回答3:

我只能说,如懿的性格决定了这一切。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也不过如此了吧。

如懿割发的时候是乾隆在江南游玩兴致最高的时候。经由卫嬿婉的串掇,如懿刚烈的谏止乾隆能够为了天下爱苍生、为了江山社稷远离歌舞伎。可是,如懿这个时候的确是犯了大忌。不能因为你是皇贵妃就对皇帝的所作所为横加指责。如懿此时的断发无异于火上浇油。

回宫之后,如意就被收回了皇妃的册宝,并将如懿圈禁了起来。这对如懿来说无异于打进了冷宫。而永琪也因为中了别人的陷害而一命呜呼,这更是加剧了乾隆对如懿的不满和怨恨。

爱的时候轰轰烈烈,恨的时候也是兵败如山。

这个时候的如懿是看不到一点的希望的。最终,如懿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一生。留下了扼腕的乾隆悲恨余生。

回答4:

如懿为什么会自杀,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如懿有哪些地方变得心凉了。只有心凉了,才会走向不归路。

从开始和乾隆青梅竹马的“墙头马上两心知”,到最后的断发无人怜,如懿的一生也算是看透了世间炎凉,看透了红尘皇家的无情,看透了乾隆口口声声的爱情不过是欺骗自己的假象。

自杀,永远都是心死的表现,哀莫大于心死,当一个人心如死灰的时候,自杀成为了她的解脱。如懿先是断发,以表达自己对乾隆的失望,对爱情的绝望。后用自杀表明自己失去爱情和自由后的抗争之心,如懿注定不属于紫禁城中。

《如懿传》完整的描述了如懿是如何从一名宠妃成为皇后,又如何从高贵的皇后,跌落凡尘成为了弃妃,永居冷宫。

这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如懿看破了皇帝的伪善,也看到了自己早已经注定的命运所在。嫁在紫禁城的结果,从刚开始就是已经确定了的。

回答5:

有一句歌词“到头只是无情南柯梦话。”到后期如懿心死如灰之时这句话再适合那时的情境不过。

那年“青樱红荔”还历历在目,到头来却像南柯一梦,逼死如懿的是那心病。人生有很多如果,只是身在其中的人再难按照事发之前的如果再活一遍,如果如懿的性格不那么刚烈,如果乾隆没有那么多疑,如果他们的信任再多存一点,结局一定不一样。

如懿为什么会从一个在还是豆蔻年华就得到自己心有所属的男人,并成功成为后宫之主的幸运之人,到后期万念俱灰,选择自杀?因为世事难料,一辈子太长,而人的思想转变的太快。乾隆在成为皇帝后更加的多疑,且与太后的关系明面和谐,背地里却波涛汹涌,而“如懿”这两个字偏偏是太后所赐,乾隆作为一国之君,事事小心提防,当然对如懿就存有戒备之心,后来如懿又被冤枉与他人私通,按照乾隆这种多疑的性格,如懿这发生的一桩桩一件件他即使表面不在乎,内心必定都记着,于是他与如懿便越走越远。

这是乾隆使如懿心死的一部分原因,但如果如懿能够像后宫其他女人一般,丝毫不计较皇上的多情,多疑,不再向往一世一双人的话,结局必然不同。但如懿的性子始终未变,《如懿传》中有一幕非常戏剧,又暗示了如懿必然与乾隆难再有爱,这一幕在当如懿碰见洋人郎世宁,知道在西洋一世一双人就是现实,使如懿心生向往时,乾隆说的话,他说“如懿,你是女子,又在宫中,你得守着三纲五常,嫡庶尊卑的道理,那些西洋外来的风俗,不同于我们天朝上国。”所以如懿的死便有了更合理的解释,乾隆的这番话让如懿万念俱灰,她明白乾隆与她的思想会最终促使她与乾隆变为两条平行线。

待矛盾进一步激化,待如懿断发,一切都回不去了。对心死的如懿而言,死亡或许才是真正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