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的4段深反射地震短剖面(见图-1中的黑粗线),两段位于低速凹槽内的南部和北部,两段则位于凹槽外的南侧和北侧(图3-11)。
由于经费的限制,4段剖面总长仅为45 km,各反射段相距达46~85 km,很不利于反射同相轴的空间定位与对比追踪。在此仅定性地了解一下10多千米下分层和界面产状情况,可靠性是较差的。中石油集团公司(赵政璋等,2001a)在盆地内作了石油反射地震,得到了从上三叠统底部到上覆地层中12个清楚的地震界面,表明盆地内中生代地层内反射标志层是存在的。伦坡拉盆地内则主要取得了第三系内的反射,都是浅层的。三者均不便于对比。
4个地段的反射叠加剖面显示了不同的特征。在凹槽内的反射都是近水平产出,这和广角地震给出的特征是一致的;在其南侧,即班戈花岗岩的南侧,上部是向南倾斜,深层是向北倾斜;在其北侧,即双湖北段,相当于地表的阿木岗隆起的向北倾没端,反射同相轴都显示了向北倾斜的特点。其中:
图3-11 德庆-龙尾错深反射地震剖面图
(1)班戈段,位于班戈花岗岩的北侧,即5号炮点附近。
在上部的6.3~14 km深度(双程走时为2~4.5 s)区间,反射同相轴向北抬升,表明构造界面是向南倾斜的,与地表的向南推覆构造界面向北倾斜相反,两者形成一个鳄鱼构造。在14 km以下为一反射透明区,向下延伸到28 km。这一反射透明区可能总体反映了班戈岩体向深部延伸可达28 km,略向南倾斜,与广角地震速度结构图上显示的6.0~6.1km/s速度分布特征相似。在28 km(9s时深)以下,反射同相轴有多组,大体近水平产出,到50 km以下转变为向北倾斜。在莫霍面的深度,即65 km深处,出现一些反射同相轴,基本上近水平产出,而在莫霍界面的深度上、下都是反射空白区。
(2)伦坡拉段,位于6号炮点附近低速凹槽的南坡。
在17 km(5s-7s)以下,反射同相轴近水平产出,倾角不大,与班戈岩体北剖面28 km以下的显示一致,但是上移了6 km;在12 s时深(约36 km多)以下的下地壳深度内,反射同相轴又变为向北抬升,与班戈段的向北倾斜正相反,两段之间可能存在一条断裂。
(3)多马段,位于126号炮点附近。
这一剖面段有12.6 km长,反射同相轴可分为5组:上部3组为2.5 s、3~6 s(相当于9~15 km深)和8~10.5 s(相当于24~32 km深度),反射同相轴较密集,延续性也较好,近水平产出;下部2组为12.5~14 s(相当于38~43 km深度的下地壳内)和16~18 s(相当于50 多km),反射同相轴较密集,延续性也较好,呈现向北抬升,与广角地震等值线趋势一致;在莫霍深度附近20 s(相当于60多千米)处,反射同相轴很少,不可信。
(4)双湖北段。
总体上反射同相轴都显示了向北倾的特征。上部在1~8s(3~25 km深度)内反射同相轴很少;在8~16s(25~50 km)深度区间反射同相轴均为北倾;莫霍层无反射显示。
从这些深反射地震的结果可以了解深部地层的成层性,间接地推测其地质属性,还需要与大地电磁法、重力和磁测结果综合起来作解释。
关于这一低速深凹东西向伸展和宽度变化情况,现在都还不清楚,应进一步予以查明。其形成原因,一种可能是深凹部分原来就是一个盆地,下陷较深,沉积了较厚的中生代沉积;另一种可能是后期构造造成的,为早期碰撞挤压与陆内俯冲所产生的增生楔体等等,但是现在还论证不清。